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束手无策(2/5)
怒陛下的可能也是有的。”
李承乾略感诧异的看了他一眼,笑道:“平素你与二郎针锋相对、互不相让,居然还会维护他?”
刘洎一脸正色:“微臣对事不对人,如何想,就如何说。”
李承乾示意他喝茶,而后轻叹一声,问道:“对于增设枢密院之事,爱卿如何看法?”
刘洎略作思索,继而一叹,无奈道:“就算不是越国公将消息泄露出去,可现在已成既定事实,如果陛下不允,那就是公然表态不信任英国公、越国公二人,难免有居心叵测之辈借机生事,后果堪虞。”
军队是皇权的基石,当军方两大派系被皇帝猜忌,就意味着皇权处于动荡、虚弱之中,想要下手的人怕是就会马上下手。
这也是“逼宫”的原因。
无论真“逼宫”还是假“逼宫”,当“逼宫”已成事实,那就只能当做“逼宫”来处理……
李承乾不置可否:“朕是问你对此的看法。”
刘洎道:“当下来说,对陛下不利,长远来说,对国家有益。”
李承乾不解:“此话怎讲?”
刘洎道:“之所以对陛下不利,是因为一旦设立枢密院,于陛下、军队之间便隔了一个枢密使,皇命不能直接下达军中,甚至军中若私自听取皇命都是违规,于皇权有碍。而对国家有益,则是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大唐历代帝王都是高祖、太宗、陛下一般英明仁厚,万一有朝一日君王昏聩,限制其调动军队之权自然有益无害。”
平心而论,刘洎觉得设立枢密院利大于弊。
他说的很好听,实则心中对于陛下也没有太多信心,一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、不曾见识民间疾苦、更不曾亲临战阵的皇帝,怎么能够妥善指挥军队呢?
这样的皇帝,权力越大、对国家的伤害也就愈大。
更何况将来的大唐皇帝不如李承乾的概率也是极大的,若是毫无限制,亡国乃是迟早之事。
相反,若军权控制在宰辅或者所谓的枢密使手中,就能最大限度降低皇帝昏聩而带来的危害——当然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