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查问“捐监粮”(一)(1/3)
乾隆三十九年,陕甘总督勒尔谨向乾隆皇帝奏报曰:陕甘两省,年年不雨,大旱异于他方,又加上土地瘠薄,百姓穷困窘迫,上屋盖藏,室无粒粮。
乾隆皇帝看罢奏报,忧心如焚,君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,民贫则奸邪生。国家稳固,其根本在于百姓。
于是乾隆皇帝下令,迅速发去赈济米粟,并下令陕甘总督以下,勤勉为政,赈济救灾,发展生产。
不久,勒尔谨又奏报:陕甘两省连年大旱,若依靠国家救济,就会累及国库,给国家添堵,这样他们也感到内疚。建议国家允许在陕甘两省实施捐监,意思就是让那些童生员、秀才向国家捐献粮食而得到监生。这样不但可以不让国家破费,还可以减轻国家负担,赈济灾民。
乾隆皇帝批准了勒尔谨的奏折,并特调浙江布政使王亶望前往陕甘两省主持这项工作。
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,陕甘两省实施“捐监”,仅仅三年时间,靠捐粮成为监生的人数就达到十五万人。从账面上看,累计捐粮已达六百多万石。
可是,此后甘肃则奏报,年年旱灾,捐粮用于赈灾。
实际上,甘肃每年的旱灾都是谎报军情,骗乾隆皇帝。甘肃的各级官吏,从总督勒尔谨、布政使王亶望到下面的州府县,都以“赈灾”名义,侵吞捐监粮食。而且,所谓“监粮”,都是子虚乌有,是骗局。
各级官吏从捐监开始,收的都是折色银两,根本不是监粮。省府向各道府开出应交的“监粮”数目,各道府向各州县开出必交的“监粮”,层层摊派,上下勾结,称为“捐”,实为勒索。
更可怕的是,布政使王亶望,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蒙蔽皇上,向乾隆皇帝奏称:连年收下的监粮太多,原来的仓库不够装,拟修建新粮仓二十六座,特请皇帝拨付银两修建粮仓。王亶望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骗子。
乾隆皇帝被王亶望骗信了,下令拨给甘肃十六万两白银修建新粮仓。
没有粮食,修什么粮仓,这不是骗人吗?这些钱哪儿去了?都被各级官吏一厘不剩的侵吞了。
可是蒙在鼓里的乾隆皇帝还放心不下甘肃的灾情,放不下甘肃的灾民,派和珅前往甘肃,查问“捐监粮”的实情。
远在甘肃的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