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燃文小说> 历史军事> 臣本布衣,为何逼我称帝?> 第115章 杨一笑盯上了产盐地(3/6)

第115章 杨一笑盯上了产盐地(3/6)

   一座是盐课的衙门,专门管理三座盐产。



    至于第三座衙门,则是军管性的大营,麾下两万五千人马,每天在县域巡查。



    发现偷偷煮盐的,杀!



    偷偷靠近海边的,砍!



    家里如果有盐工,在盐场之中煮盐,一旦偷偷捎带哪怕一点点盐回家,被巡查的兵马发现之后也是杀。



    不但杀一人,而且杀全家。



    云朝用这种严苛的政策,强行震慑产盐之地的百姓,所以一百多年下来,竟然没人敢偷偷煮盐。



    这是开国之初拟定的律法……



    当时主要是为了扼杀私盐!



    逼迫百姓不敢煮盐,进而也就控制了私盐,所以从某种角度讲,当初这个盐政是合理的。毕竟盐是国家重要物资,必须保证杜绝私盐,否则朝廷失去盐税,很难支撑住巨大开支。



    历朝历代对于产盐地,政策基本都是这个样子。



    只不过,设定这种严苛政策有前提,那就是,允许当地百姓平价买盐吃。



    事实上,板桥县曾经的盐价是很低的!



    那时候云朝虽然严控百姓煮盐,但是对待产盐区的百姓很不错,家家户户按照人丁给予份额,允许以产盐的成本进行购买。



    你家里有几口人,就允许你买几个人需要的盐,价格非常合理,成本价格而已。

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

    也就是说,五文钱就能买到一斤盐,相比于内陆那些城池,板桥百姓是比较幸福的。



    所以那时候虽然律法严苛,但是板桥县的百姓并无抱怨,既然朝廷让大家吃得起盐,大家也就不冒着风险偷偷煮盐了。



    毕竟一旦被发现,全家都得见阎王。



    煮盐会死!



    偷海水会死!



    所以只要不是傻子愣子,那时候的百姓不会犯律。



    然而,那是以前……



    随着云朝的开国时间越来越久,朝廷吏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